喜怒不形於色

2023 年 2 月 3 日 | DSE Chinese

有人認為「喜怒不形於色」流於虛偽,亦有人認為它是一種修養;更甚者,有些人認為當中存在哲學,應用得宜能明哲保身。試就你的個人體驗,寫一篇文章分享你的看法。

喜怒不形於色是一種面容表現,將原本該自然流露的表情,刻意收歛起來,令跟我們交談的人,又或和我們相處的對方,摸不著甚至意識不到我們對某事某物的取態。這種表現是好是壞,是難以一概而論的,端視乎情境中所牽涉的預期與及場合的莊嚴性。甚至有些時候,基於自身的安危考慮,由不得我們不採用這種似欠坦誠的相處態度,著實情非得已。

就人際關係而言,很多時我們是預期須真誠相待,由此,若我們將感受盡埋藏於心底,不輕易顯露,便會予人一種流於虛偽的感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彼此友誼的建立,若我們處處像煞有介事般,拘謹於任何一個表情,不願意釋出真情,對方準覺得我們缺乏誠意,像有很多事須掩飾般,這無異在我們和別人之間築構起一幅厚厚的圍牆,別人甚至誤以為我們非常虛偽,不願意和我們深交。若要數那個民族令人感到尤為虛偽,非日本人莫屬,這國家的人民自少就受到嚴密的文化規範,令他們待人接物須遵從一套特定的禮節,雖是禮多人不怪,但深入相處時,日本人仍牢牢地戴著這種面具,無法令人了解到他們的內心感受,這便教人難於跟他們相處,甚至有負面的印象。相反,像美國文化般鼓吹真我個性的流露,由於交往的透明度高,令人不會有諸多疑惑與揣測,深厚的友誼就較容易建立。

某些場合,我們喜恕不形於色,表現沉著,往往被視為一種「顧全大局」的修養。畢竟,在人多的聚合裏,須講求禮儀得體,若一切的喜怒哀樂皆放在面上,便有機會因我們過份的坦率而破壞了大會的氣氛。一個嚴肅的會議,我們總不能因見某有趣的事便嘻嘻哈哈大笑起來,準會防礙進程的嚴肅性。正如壽筵中你不會愁,婚禮中你不會悲,喪禮中你不會喜,這些時候,最合宜的面容就是「中性」一點。至於一些政治場合,茲事體大,某人所代表的不單是自身的問題,更有機會是整個國家的利益,於是,我們的一顰一笑,頗具深義,那我們便不得不將情緒收藏起來,免對手看穿我們的底蘊。所以,很多國際的政治會議,我們見與會者的面容,大多都頗為拘謹。

從這角度演繹下去,「喜怒不形於色」亦可算是一種人際藝術了,藉以維繫某種局面的平衡。其中的表表者莫過於我國已故的傑出領導周恩來。在國際會議上,他均能摒除個人的情緒,完全投入於跟對手的博奕中,縱橫捭闔;我們從他的談判面容上,絕難看出他的情緒,其中的表情是如何切入,一放一收,再不是修養如此簡單,更是一種藝術的表現。

喜怒不形於色更可能是一種生存之道。我們一旦將喜怒輕易放在面上,極可能暴露了自己的立場,而在某些情況裏,絕對可以影響自己的安身立命。辦公室政治便是一例,中立往往令我們置身於派系衝突之外,免受波及,這時候,容易表達立場的面容就不得不收藏起來,免得成鬥争對象之一。這取態在政治運動中更為重要,我國過去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尋常的老百姓欲避過莫須有的批鬥,為了保命也會採取喜恕不形於色的策略,以免無辜牽連於無情的政治鬥爭中;由此可見,這容顔表現亦可視為一種生存哲學,使我們遠離人禍。

口是心非,巧言令色當然不可取;然而,在人際關係愈益複雜的現代社會裏,我們「顔不由衷」,實無可厚非,雖則有時阻礙了我們跟別人的深入溝通和交往,但亦有其實踐的價值和意義。「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是孔子風格個性的寫照,喜怒哀樂皆形於色,但當中亦強調了中庸表現的重要,聖人如斯,我們作為凡夫俗子,未必拿揑得準,只好退而求其次,有時將七情六慾埋於心底,以求一個相處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