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過去廿年究竟出了甚麼事? (2)

2023 年 8 月 4 日 | 日本研究

而日企這種多級審批、需要全員一致同意的結構,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例如假設供應商要求提高價格,不管我們接受加價與否,如果不盡快做出決定,我們就無法按期完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公司的負責人會盡可能收集成本增加的證據並準備資料。

然後來自上司,他的上司,他上司的上司會斷斷續續、永無休止的問問題,我被詳細詢問了細節,因為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儘管存在一些非必要的問題,但只有在大家都同意之後,才會做出批准加價的決定,儘管有時情況很緊急。

例如當木材製造商申請加價時,日本的住宅建築商會要求提供有關請求妥當性的資料,如原本的成本結構是怎樣的?那部份的成本上升了?是否存在價格升幅太多的情況?是否讓我們承擔不必要的日元貶值風險?

這些確認當然可以說是很「認真」,他們作為買家,為了降低成本作出的努力應該受到讚揚;相反地,海外買家卻是很隨意,價格上漲時他們不會進行評估,輕易地在供應商的加價請求上簽字「是的,就這樣啊」。

到目前為止,日本這稚做法在降低成本方面一直很有效;但當供應緊張時,就會產生反效果,即使嚴格評估也就只能減少百分之幾%的成本,但他們就是放不下那百分之幾%而進行優先採購。

某大型住宅建築商的採購經理表示,如果他可以及時決定接受加價申請,而不需詢問所有相關人員,他可能就不會受到木材供應短缺的困擾。

「假設最初的加價升幅是 30%,然後花了三個月時間交涉,最終加幅降到了27%,這看起來不錯,因為減了 3%,不過對方根本不會做我們這種如此麻煩的日本公司之生意。」

因為我們大前提是需要得到上級全員的一致同意,這當然會花很長時間。「當我們被告知價格將上漲30%,我們面有難色,不過由於對方也是成年人,他們會陪我們交涉下去,但當談判結束後,他們會說「沒有供應給你們的數量」,這就是現實」最後我們還被認定為麻煩客戶,從此沒再供貨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