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過去廿年究竟出了甚麼事?

2023 年 8 月 3 日 | 日本研究

在我中學和大學求學時代,日本企業是經營的典範;現在似乎已經不是那回事,當下日企文化遲緩怠慢,猶豫不決,以致產品開發常錯失先機,又缺乏創新力,這特別顯見於過去十多年科技產品方面,這篇報導正是具體的刻劃:

2019 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我曾前往以色列出差,我想知道一個透過轉移軍事技術創造了許多創新技術的國家的秘密,在那個行程上我跟一位風險投資家見面。

他的工作是充當以色列和日本企業之間的橋樑,他有一句話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被稱為NATO」,「不,日本不是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他打斷了我,是「No Action Talk Only」。

日本企業都是以多層審批為前提的,他肯定感同身受,雖然他以一種幽默形式表達,但我聽起來很沉重。

我在中國深圳也聽到過同樣的說話。「上個月一家日本公司來到我們工廠,各個部門加起來有10個人,他們問了很多問題,看了兩天實際產品,但之後就一直沒有進展,他們來幹什麼的?其他國家的公司即使做決定也不會按照規則行事,雖然日本人一旦決定了就肯定會按計劃做,但做決定時花太多時間了」。

日本企業的這種「無為」在於組織決策是建立在全員參與和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的,正如日本文化理論和日本組織理論中經常指出的那樣,沒有強有力的決策者,而是整體氛圍佔了主導地位。

這跟日企採購困難有着莫大的關係。

當我與一位在新冠疫情時在某重電企業工作的採購人員交談時,他向我講述了缺貨的苦惱「這真的令人很沮喪,因為我知道原材料將會不足,但卻無法確保採購到的數量」

「假設市場上有 10,000 個材料,如果我想採購 10,000 個,我需要上頭的多重批核,但與此同時那10,000 個已經沒了,然後在中國找到我們想要的材料,聽說是我們沒採購到的去了中國,在經銷商搶購的同時,我們似乎無能為力,這實在令人很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