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固執

2023 年 2 月 3 日 | DSE Chinese

「擇善固執是做人之本,靈巧變通則是處世之道。」兩句似有矛盾,卻是相濟相容。試就你對上句的體會,以文章一篇表達你的看法。

所謂擇善固執,是一旦我們認爲某些事或原則是正確和合理,便堅定不移地秉持下去,不為客觀情勢所改變。靈巧變通則相反,我們的行為,甚至是內在的心志,會循著外在環境的變化有所調節,因時制宜。個人認為,我們立身處世,兩者缺一不可,要相兼相容,才能在人際關係上求得和諧,又不失個人的風格。

倘若我們只懂擇善固執,漠視一切人情世故,在友儕同僚之間,不留任何斡旋餘他,只著我行我素,自求一己認為正確的事,便容易得失別人,甚至結下梁子,更遑論建立八面玲瓏的人際關係了。須知道我們秉持的原則,即使是大義之舉,高德之行,亦大有機會傷害別人的利益;若我們寸步不讓,就是我們戰戰兢兢以身作則,也未必得到受損者的欣賞,反之種下仇恨,在群體裏終究無法安身立命,明哲保身。中國戰國時的改革家商鞅便是一例,他一手為當時落後的秦國進行變法,厲行法治,嚴肅執法,信賞必罰,的而且確令國家強大起來。然而,廿年的改革,商鞅對王孫老貴族態度強硬,欠缺懷柔安撫,令他們怨恨日深;其後秦孝公去世,他失去了政治後盾,便被王族反噬,以謀反將他入罪,就是連剛登位的秦惠文君也對他絕不留情,最後商鞅落得死後屍身還要被車裂,由於可見他跟當時權貴之積怨有多深。推行法治是正確的,但因他過份特立獨行,下場卻不得善終,令人惋嘆。

然而,若我們矯枉過正,處世毫無原則,只知靈巧變通,隨風擺柳,看風駛舵,我們又會失卻風骨,缺乏節氣,為世人所鄙視。三國時的呂布,為名利而殺其義父丁原而認董卓為父,後又為權勢而殺董卓而認王允為父,他可真是位識時務的俊傑,甚至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堪稱長袖善舞。可是,對比起一生義蓋雲天、視貞節如死的關羽,其名節便高下立見了。近代歷史中的汪精衞,前半生忠烈愛國,卻因後來形勢和時局的發展,投靠日軍,震驚國民,終其後半生,背負「漢奸」之名。試問中西歷史中有多少政客,因為名利而改變自己當初的本念,順應政局,甘做別人的政治圖章,雖是生存之道,但卻換來當世的罵名,後世的不尊重,值得與否,實屬見仁見智。

究其實,我們立身於世上,應採取中庸之道。長遠而言,個人不能欠缺原則,我們總要秉持一定的做人道理,這樣處事才不會失去方寸和一貫的風格,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倘若我們一生沒有任何原則的堅持,個人的形象便很模糊,在群眾中亦難有鶴立雞群的機會;更甚者,我們會因沒有長遠的為人標準使自我價值低落,體會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短缐上,我們可暫且放下一些執著,本意當然不是要隨波逐流,放棄自己的原則;而是為自己和別人提供一個迴旋空間,好讓我們藉時間理順衝突,闡明道理,讓相關人士明白我們的立場初衷,我們才執意「擇善」。近代歷史中的周恩來,外交手段圓滑,捭闔縱橫,既能與他國和善,且不失自己國家的體面;談判短線雖有進退,但國家的長遠利益絕不放鬆,其中庸的表現贏得後世出色外交家的美譽。

由此可見,擇善固執絕對是做人的長遠之本,恆存於心內;只不過形於外時,我們明白未必盡如別人意,只好作一些短期的妥協,藉以疏導不必要的怨氣,爭取多一點人際的和諧,這不失是處世的緩衝手段,亦是入世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