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歷史 (3) : 1980-2000 美國以衍生工具力壓金價(黃金的低潮期)

2023 年 1 月 28 日 | 千變經濟

黃金泡沫破裂後,陷入20年的熊市。這20年期間,通脹率雖然漲了6倍,可是被美國銀行家圍打的黃金,仍維持在300至500美元範圍內起伏。能有此效果,有乃以下六招:

1)黃金租賃1968年黃金總庫與巿場黃金價格對抗,最後慘敗收場,此後國際銀行家就盡量避免用黃金實物來對抗龐大的市場。於是開發新的組合拳戰術打擊金價。他們將中央銀行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的黃金,「租賃」給「貴金屬銀行」,而負責貴金屬銀行的當然就是華爾街專打壓金價的JP摩根之流。貴金屬銀行以超低利息,每年向中央銀行「租賃」的黃金數量約四百至五百噸,然後在黃金市場出售,所得資金就去購買美國國債,賺取二者的利息差價。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套利交易」能否玩下去的關鍵在於金價不能上漲。

華爾街雖然每年租借中央銀行的400至500噸黃金投入巿場打壓金價,不過尚須多一層保險,以免金價上漲導致得賠錢從巿場購黃金還給中央銀行。因為那些在市場出售的黃金大多用於金飾打造和其他工業用途,顯然是回不來了。所以須掌握黃金來源,從金礦公司下手。

2)金礦公司的金融對冲

照理說,金礦公司不會打壓黃金價格,因為這是他們的生財工具。可是許多金礦公司的高層管理對金本位制的歷史瞭解很少。在美國銀行家有系統通過媒體和教育的洗腦下,他們印象中的金本位制是一個失敗的制度,跟不上時代的體系。華爾街向金礦公司反覆灌輸黃金價格長期必然走低的「歷史必然」,只有現在鎖定未來的出售價格才能避免將來的損失。另外,銀行還提供約四%的超低息貸款,供金礦公司繼續勘探和開發更多的黃金,愈多黄金被開採出來就愈有利打壓金價。

黃金20年熊市期間給了金價長期趨勢必然下跌的「事實證據」,與其等到將來減價出售,還不如現在就把未來尚在地下等待開採的黃金產量賣個好價錢,這叫做「黃金遠期合約」。華爾街又不斷推出新的衍生產品,比如延交現貨合同、條件遠期合約,變量遠期合約、德爾塔對沖和各種期權合約。金礦公司盲目追隨趨勢,紛紛「透支」地下可能的儲量,折算成現有產量進行「預售」,金礦公司變成靠金融衍生產品而非生產黃金賺錢。當時幾乎沒有一家金礦公司希望看看見黃金價格上漲,因為這會讓它們「對沖」的金融衍生產品賠錢。在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之下,金礦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金融投機活動之中,成了打壓金價的幫兇,華爾街於是以低價購買金礦公司未開採的黃金,以便還回給中央銀行。

3) 無劵放空

在期貨交易上,美國銀行家控制的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倫敦黃金交易所,也制定了有利於打壓金銀價格的規則,如果你觀察這些交易所的黃金的淡倉,只要金價出現上漲,就會有龐大空軍如影隨行,金價上漲愈多,空單愈高,甚至控制了大部分的成交量,直到金價重挫才會減少。而這些空單主要來自幾家華爾街大銀行,可見銀行家是如何對金銀趕盡殺絕。國際銀行家用裸賣空的手法,賣出他們本身沒有的黃金,且賣空量遠超出黃金的產量。

4) 國際推廣美元為儲備

歐美各國的中央銀行本來就是黃金價格最大的打壓者。中央銀行本來就是銀行壟斷聨盟,目的是為了擴大通脹而成立的,而黄金則是限制通脹的工具,所以由中央銀行保管黃金,就如同讓黃鼠狼看管雞籠。中央銀行成為了黃金的淨賣家,媒體也鼓勵中央銀行銷售黃金,認為此擧是「明智且早就該實施的政策」。

5)媒體傳播黃金無用論

20世紀80年代,各方媒體不斷宣揚「黃金無用論」,並取得了輿論制高點。在媒體資訊的洗腦下,人們普遍相信「貨幣等於紙幣等於美元」,任何質疑這個等式的言論都備受排擠,淪為邊緣觀點。

6)制定利於打壓黃金價格的交易規則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在美國控制下,將法定貨幣體系推廣和複製到全世界。1992年,瑞士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但加入條件是不允許和黃金有任何貨幣關連,可是瑞士卻有高達40%的黃金準備。經過幾年調整,最終在1996年,瑞士徹底切斷了和黃金的貨幣聯繫,地球上最後一個金本位制國家也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