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已經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經驗蕭條並不是其 面臨的最大問題,關鍵在於日本作為戰敗國,日本被戰勝國美國託管,日本要發展經濟,必須要得到美國的同意,但這把懸在日本上空的利劍,對日本經濟採取的卻是「削弱政策」,也就是說,美國不允許日本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其典型的改策就是以拆遷設備作為戰爭賠償,當時,日本用作賠償的工廠達一千一百個,相當於平時工業生產力的三十%左右。再者,美國甚至禁止日本生產一切汽車。因此,很多評論家都認為,在削弱政策的壓力下,日本將長期淪為一個三流的農業國。
一九四八年,盟軍司令部又開始在日本實施通貨緊縮政策,造成嚴重的經濟蕭條,半數日本企業都處於停產或休業狀態,社會上出現大批失業者,日本經濟已接近瀕死的邊緣。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零年、日本鄰國接連發生的兩件大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繼成立,二是朝鮮戰爭,令美國對日本立場迅速地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變,由削弱政策轉為扶持政策。放鬆了對日本的經濟管制,解除了對日本生產汽車的禁令,同時停止拆遷賠償,確定了一美元等於三百六十日圓的匯率,由此讓日本企業在對美出口避開了匯率風險,增強了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為了打贏朝鮮戰爭,一九五零年到一九六零年,美軍向日本發出了 大量軍需物資訂單,其累計向日本訂貨高達六百億美元,龐大的軍需訂單迅速帶動了曰本大批產業鏈的復甦,日本的商業迅速恢復了生機與活力,出口也與日俱增。 近一千五百億日圓的積壓商品頃刻間被搶購一空,國民生產總值一九五一年達一百五十二億美元,為戰前水準的一一九點四倍。更讓日本高興的是,為了應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美國把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使得日本迅速掌握大量的科學技術。據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九十%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九十%是從美國 引進)。日本從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七五年共引進了二萬五千多項技術,二十五年的時間裏,日本僅僅花了六十億美元左右,就掌握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費二千多億美元的硏究成果。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也說:「正當日本經濟即將上升的時候,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而急劇擴大了出口,這就是一種幸運」,是「生逢其時,躬逢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