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15日,還在度假勝地大衛營休假的尼克遜,迅速下令關閉所有的黃金兌換視窗,這一舉動使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瓦解。為了回避浮動匯率所帶來的危害,一九七二年,歐共體開始實行聯合浮動匯率制度,當中的參與國貨幣相互之間保持可調整的盯住匯率,即相互之間保持穩定的匯率,對外則實行集體浮動匯率。參與聯合浮動的歐洲六國貨幣匯率對美元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1.125%,而歐盟各國貨幣間的波動幅度則不得超 過±0.5625,即「蛇形浮動機制」。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美元接連眨值,在美國的煽動和支持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在中東地區的戰爭一發不可收拾,石油價格一夜之間提高了幾倍,從而導致了二戰之後,影響最大和持續時間最長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西方各國深受打擊、無法自拔,義大利、英國、愛爾蘭、法國紛份退出「蛇形浮動機制」。
然而,匯率的波動令每個歐洲國家都花費了大量時間達成不同國家之間的共同合作,因此,實現共同貨幣的設想再一次被提了出來,1978年7月,時任法國總統德斯坦和德國總理施密特在歐盟首腦會議上,聯合提出了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的建議。在法德兩國的推動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荷蘭等歐盟成員國達成了協議,決定於1979年建立「歐洲貨幣體系」。
歐洲貨幣體系實行的是對內可調整盯住,對外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該匯率機制又被稱為歐洲第一匯率機制(ERM1)。它與1972年所實行的聯合浮動匯率制度,其不同之處在於歐洲第一匯率機制中,成員國的貨幣不再與美元掛鉤,而與一個全新的記賬單位「埃居(ECU)」相聯繫。概括而言,「埃居(ECU)」參予國貨幣的加權平均值,各成員國相互之間的匯率,只能在此中心匯率上下2.25%間浮動(個別國家為6%)。如果任何一國的貨幣波幅超過容許波動的幅度, 該國中央銀行就有義務採取行動干預,使匯率回復到規定的幅度之內。
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擺脫了對美元的過分依頼,削弱了美元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的作用。然而,歐洲貨幣體系運行十年來,由於德國馬克的強勢,整個歐盟實質上成為馬克區,德國中央銀行實際上相當於歐洲的央行。至1990年止此體系 一直運作良好,透過計帳方式代替實際的貨幣流動,各國央行緊密的合作,及長短期融資貸款的方式協助弱勢貨幣國減輕貨幣匯兌壓力,對當時各國會員經貿情勢穩定有極大助益。
英國雖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的成員國,然而她要到1990年10月才加入ERM1,英鎊兌馬克匯率持穩在一比二點九五馬克。1992年2月7日,以英國為首的十二個成員國家共同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外界一致認為,德國的正式統一和「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將為歐洲的經濟團結和發展帶來飛躍性的進步。
然而,踏入耳順之年的索羅斯,其看法卻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