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歷史 (1) : 第一次石油危機

2023 年 1 月 28 日 | 千變經濟

在公元前約一二零零年(約在中國商朝盤庚遷殷時期),猶太人曾經在巴勒斯坦(聖經裏所說的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地區定居,並且建立以色列王國,但在一百年後,以色列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

約在公元前六百年左右,以色列遭亞述所滅,猶大成為其附屬國;及後新巴比倫帝國滅亞述,連帶猶大國也被滅。公元七零年猶太人又被羅馬帝國完全逐出該地,自此猶太人便四散各地。

自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便長期移居當地成為日後所稱的巴勒斯坦人,而巴勒斯坦地區在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皆屬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管轄,直至一戰後帝國瓦解,當時的強權英國在國際聨盟的委託下託管巴勒斯坦,經濟力強盛的猶太人便以經濟贊助一戰軍費來換取英國的支持,終於得到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力挺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民族之家。在這項宣言之後,回歸的猶太人便直缐上升,並大量購買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截至二戰前,猶太人已擁有全區 5.7 % 的土地,猶太人口則佔全區的11%。人數較少但財力雄厚的猶太人和人數眾多但貧窮的阿拉伯人,共同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而衝突日增,致使英國極欲擺脫託管的責任。一九四七年聯合國大會決議英國結束託管巴勒斯坦地區之職,會員國並投票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復國成功,卻也代表著巴勒斯坦人失去原本的家園,引起同為阿拉伯人的中東各國不滿,引爆支持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兩大勢力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並於一九四八年宣布建國,隔年得到聨合國的承認成為會員國。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此役中戰敗,卻未放棄將以色列逐出巴勒斯坦地區。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
不到十年,以阿雙方又因蘇伊士運河起爭執。位於埃及境內的蘇伊士運河能縮短英法兩國的國際航程,自一八六九年落成以來便把持在英法兩國手中,一九二二年埃及獨立後仍不能取回運河控權。一九五六年,忍無可忍的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使得利益受損的英法兩國與以色列聯合攻打埃及,是為第二次中東戰爭。但以美國為首的各國譴責英法開戰是殖民主義再現,並以政經手段對英法施壓,兩國不得不停火,自此英國的中東政策與美國漸趨一致,而法國則轉與其他歐洲國家聯盟,並且經常出現與英美相左的中東政策。於是,戰爭上失利的埃及因此成為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而以色列則在此役攻占原屬埃及的西奈半島,加薩走廊一帶和亞喀巴灣,在美蘇介入後才撤軍。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
一九六七年,埃及關閉以色列重要入海口亞喀巴灣,以色列迅速回擊,觸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雖有蘇聯提供武器,但在獲有北約成員國支持的以色列強力攻擊下,仍以慘敗收場,以色列則占領加蕯地區、耶路撒冷城、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與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造成數十萬阿拉伯難民,同時在中東地區埋下領土糾紛的不定時炸彈。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
阿拉伯國家為取回領土,於一九七三年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支持的阿拉伯國家有約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烏干達、古巴、突尼西亞,蘇丹等國。美國原本就受到境內猶太人勢力的驅使而長期支持以色列,又逢冷戰局勢,必須與支持阿拉伯國家的蘇聯抗衡,因而力挺以色列並提供彈薬軍火,甚至是技術人員等實質援助,在以色列戰勝阿拉伯國家聨軍具有關鍵影響。阿拉伯國家為了表達強烈不滿美國直接介入第四次中東戰爭,故在沙特阿拉伯的領導下,透過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率先對美國與荷蘭實施石油禁運,並警告此舉將擴及其他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意圖使以色列在此次戰爭受較少的協助,這導致原油價格從禁運前的每桶3美元漲至每桶12美元。

這次石油危機對石油進口國,尤其是美國和北約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最顯而易見的影響是汽油價格的上漲,美國一加侖汽油的平均零售價格從1973年5月的38.5美分上升到1974年6月的55.1美分,漲幅達43%。美國的汽車產業也受到了影響,高油耗汽車銷量劇減,低油耗汽車銷量上升,這在客觀上導致了日本品牌(豐田、本田等)汽車銷量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