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所有心臟疾病的統稱,可分爲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炎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各類型的心臟病。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亦是心臟病死亡的主因。校長醫師建議大家從調節日常生活著手去防患於未然,包括控制體重、管理壓力等。
從中醫的角度看,心臟病屬於「胸痹」或「心悸」的範疇,與現代心臟病脗合。「胸痹」以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特徵,輕者則感到胸悶或呼吸欠暢順,重者則出現胸痛,甚至感到心痛徹背及背痛徹心。「心悸」 以心中自覺跳動,驚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為主。
中醫認為心臟病形成的病機是「心脈痹阻」,由以下因素逐漸形成:
1. 年老體虛:中年以後,五臟漸衰,當中又以心、腎二臟與心臟病關係最為密切。
2. 飲食不節:過量食用肥甘厚膩之品,損傷脾胃,脾虛失運,濕而成痰並阻滯血脈。
3. 情志失節:過度憂思悲恐等影響氣機運行,導致臟腑氣滯血瘀。
4. 勞逸失調:缺乏運動或過度勞累,皆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耗傷心神。
中醫認為心臟病雖然可怕,但其實我們可從日常生活去調節及預防它:
1. 避免吸煙、飲酒。
2. 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及膽固醇。
3. 控制體重,維持適量的運動、避免超重或過度肥胖。
4. 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高脂、多油、多鹽及高糖的食物。多食用植物蛋白、含豐富維生素C及高纖維食物等,切忌飲食過量及暴飲暴食。
5. 保持充足睡眠,每天睡7至8小時,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
6. 調節情緒,管理壓力,保持心情調暢。
7. 運動時若出現身體不適、胸口翳悶的情況,休息後仍並無改善,應儘快求診。
中醫治療心臟病時需分清虛實,根據患者的脈象、舌象、臨床症狀、體質等作出辨證。實證需化痰、活血,虛證需溫經、補益,虛實夾雜則需要同時兼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