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談論在香港置業的問題,大家也不約而同認為,如果樓價跌到一個可接受水平,就買個單位來安老;畢竟,我這代人,是「足本」的生在香港,成長在香港,發展亦在香港,那最後壽終於香港,是至為圓滿的一件事。
而藉置業來炒賣或由此增值財富,大家也不寄望了。始終往後的香港只會愈來愈平凡,我們這代人有份「原鄉」情意結才想在這個城市渡過餘生,其他人是否還爭著要在這地方居住,就真有所保留,既然爭不成,且還有這麼多新供應,樓價就很難炒上了。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認為,若買樓,一定不會挑近十年起的物業,覺得這些新建單位的則,古古怪怪的,不三不四,只是發展商在巧取豪奪下起出來虐人居住的劣質單位,而且管理費又極高,動輒就每月兩千元,負擔著實不輕。
個人認為,近十年的新物業,發展商掌握了置業者盲目追求格調的心態,屋苑只得個整體外樣可觀,但華而不實,實際居住的單位,其空間真令人有點被施捨的感覺。
要挑,我會挑上世紀九零年代起的樓,大多間格方正,單位內五臟俱全,不會open kitchen 又open toilet ;大型屋苑又好,單枝又好,只要有lift 直落地面,而不需經那些花巧的穿梭大堂和內園就最好。
我們這一代老啦,考慮到將來行動不便,若日後還要登山般才「爬」到自己的居所,是不得善終的一種懲罰。
香港的物業,經過了過去十年浮飾誇誕的年代,現在逐漸走向平實,且符合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