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舊生投資比特幣來得投入,跟朋友閒談時有所推介,喜歡虛幣文化的人就有這個壞習慣,會不經意成為加密貨幣的「傳道者」,縱使別人投資與否,其實與我們無干,我們又不是甚麽金融策劃師,要說服客戶買甚麼基金;只是,我們打從心裏喜歡這去中心文化,於是,就不自覺地作出推介。
然而,這種分享,往往會換來朋友的一句:「究竟比特幣有甚麽實質價值?」比特幣已有15年歷史了,這條問題,就更顯得更加老生常談。
撇開比特幣的實際用途(要說這方面,我真覺自己像要推銷甚麼似的,沒意思,你買不買比特幣跟我無相干,我不願浪費這種唇舌),我想哲學一點,談談究竟甚麼叫「實質價值」?
如果你所指的實質價值是能助你基本生存,健康活下去;那麽,世間很多事也無實質價值,你吃片鮑魚和吃塊豬扒,無太大分別的,甚至前者更為無益,但因你吃鮑魚時味蕾感覺愉快些,就愛吃了,就有價值;很多時,實際價值就來自自我感覺;好了,鮑魚這例子太美好,那舉香煙吧!難道它對我們自身有「正面」的實質價值;原來,世界很多事,是有「負面」的實質價值,但偏偏世界就自我們出自娘胎便慢慢「道」引我們,明明對你有害,也包裝得很有「實質價值」,我們被騙足一輩子亦不知。
我們現代的金融體系,最主要是來自西方文明,或「白」一點,來自美國,這套完全依賴借貸槓杆的金融制度,難道對我們無害?西方這種金融制度明顯有缺陷,否則又怎會每到十年左右就出事,出了這麽多次事,但我們還樂在其中,覺得它很有「實質價值」!?
北韓人民曾大概這樣說過,認為南韓有股災是大不幸,也許我們會笑他們無知,但我覺得,這亦有一定的內涵。
好了,若你說,所謂「實質價值」,是能為你生活增值,特別是個人的財富;那麼,你認為十五年前的雷曼債券穩陣過比特幣?又或當下瑞信的「可可債」要比比特幣更有「實質價值」,原來,我們自小所學的債券要比股票穩陣是騙人的;而且,這些「可可債」一旦變成廢紙,便永不超生了;但我敢說,即使比特幣有一天價值為零,它的「實質價值」,我深信,還會捲土重來!
2017年,瑞信的CEO曾說,比特幣價格到7000美元一枚就定義了一個泡沫,如今2023年瑞信倒閉了,比特幣價格則企穩在28000美元一枚,誰是泡沫!
是我的老話了:世間投資事,十常八九通通都是龐氏騙局。
重點是:我們要承認自己在這個大千世界裏也是騙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