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 《人生舞臺》

2023 年 12 月 6 日 | 千拍萬攝

相較於《香港追憶》既詩畫意象表達,《人生舞臺》則貼近寫實。雖然何藩出生係一個殷實家庭,但作為富家子弟既佢,卻選擇將注意力放係「升斗市民」身上。係佢10歲個年,日本佔領上海,父母咁岩係澳門到做生意,而被迫滯留當地,何藩亦因此被迫同家人暫時分離,當時既佢只好寄情於文學、電影同攝影,以解孤單之苦及逃避對戰爭既恐懼,可能亦因為咁,令何藩戰後同家人到香港定居後,會將目光投放係香港基層市民身上。

Back to Mother 回歸慈母 (1955) 何藩

何藩眼中,每個(平凡)人都值得被記錄。係佢鏡頭世界入面,每個人都係焦點,各自努力生活係自己既人生舞臺上。深受托爾斯泰著既《安娜·卡列尼娜》、雨果既《悲慘世界》、意大利電影德西卡既《單車竊賊》等等,呢類刻劃小人物悲慘生活、努力奮鬥既電影、文學作品所感動,雖然,當時香港經濟處於快速增長既時期,人民既生活逐漸變得多姿多采,但佢既鏡頭並無對準當時上流社會,反而心繫蒼生,關心民生疾苦,對橫街窄巷既市井生活充滿興趣。

White Windows 白𥦬 (1962) 何藩

何藩之所以鐘意小人物故事,係出於一種對草根階層既悲憫,而呢種悲憫並非指同情,相反,更多既係一種感動,佢認為箇中精神就好似海明威曾經講過既一句說話:

‘你可以毀滅我,但不能打敗我’

呢種草根精神,讓何藩為之動容。就好似50、60年代有句民謠:‘鬼叫你窮啊,頂硬上啊’,香港人既呢種咬

緊牙關力爭上游,為生活奮鬥絕不言敗既決心,令何藩“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儘管呢類紀實作品並冇受到當時攝影沙龍既青睞,但都無阻佢既熱枕,並將呢份情感融入作品之中。有別於當時大部分既寫實作品,照片人物並無刻意煽情,反而係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知道,當時既香港人點樣為生活掙扎求存、拼搏奮鬥。

Renting to Read 睇公仔書 (1962) 何藩
Burden 担子 (1985) 何藩
Boat Women 無情海 (1960) 何藩
Tofu Delievery 送豆腐 (1961) 何藩
A Sad, Sad Song 悲歌 (1962) 何藩

除此之外,《人生舞臺》呢四隻字,會令我產生一種何藩想將小市民置身於舞臺上,成為眾光燈下主角既一種想像。何藩用佢部相機,讓人知道:平凡既小人物,都值得擁有屬於自己既舞臺。作為電影迷既佢,擅長利用黑影(背光效果再結合煙霧與光線),去塑造出一種舞臺感或戲劇氛圍。何藩對影子情有獨鍾,佢認為黑色係一種偉大既顏色,既神秘且有力量感,所以何藩特別鐘意黑白相,係黑白光影之中,人人平等,相機平等地記錄一切;而且,黑白相亦可抽離現實七彩繽紛既世界,為觀眾保留一個想像既距離,從而賦予照片唔同既私人感受。

Children’s Paradise 兒童樂園 (1959) 何藩
Balloon Peddler 汽球小販 (1965) 何藩
Little Grandma 小祖母 (1958) 何藩
Remembrance 憶念 (1965) 何藩

可以講,何藩既攝影作品,既係香港第一代既本土藝術,亦係一種珍貴既歷史影像資料。佢既相填補香港過渡為城市景貌既空白;同時,亦為香港打開左一扇窗,將香港呢個東方小漁村介紹比全世界,見證香港既轉變。據悉,當年有唔少遊客,被佢既黑白相吸引而黎到香港。儘管鏡頭下既香江風情大多已不復往昔,但我地仍可透過佢既相片,認識舊時既香港。可能因為自己都係華人,大家既語言、文化背景都係一樣,每次睇親佢既相,總能從中搵到一份熟悉既親切感,好似係到睇緊自己祖輩舊底既生活。

何藩既呢本《人生臺台》,係三部曲中,最貼近當時香港城市樣貌既一本。本書除左展出舊時香港最真實既時代風情,亦將市井小民為「生」與「活」既呢種香港精神,活靈活現咁勾勒出黎。佢以攝影呢種方式,歌頌一班寂寂無名,為香港繁榮背後貢獻良多既小人物,將佢地昔日白手興家、堅毅既造像,呈現係觀眾面前。正因為何藩對香港、對香港人有一份關懷,佢既作品係反映芸芸眾生既同時,亦具簡潔且意蘊十足既藝術性,或許,係佢記憶裡頭,艱苦奮鬥既故事,就好似碎片般散落係唔同既角落裡,而佢自己就係個D碎片既收集者,收集呢D將被遺忘但真實存在既故事。何藩既相片勉勵我地,未來總有冀盼,生活仍能係艱苦中開花,就好似本書既標題 —《人生舞臺》。

“在這些恢宏壯闊的敘事之中,我們似乎總是記住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可是,難道平凡的人生,便不值得被銘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