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作,該是這樣嘛!

2023 年 12 月 13 日 | 千語德財

自DSE後,我就發覺大多的學生也很怕中文;反之,對英文卻不抗拒,這跟我們那一代有顯著的不同。也許,經濟環境好了,他們自小就被父母送到那些playgroups學英文,令英語更易吸收。

另一個主要原因,亦是過去十多年最令我大感困惑的,就是考局將中文卷設計得像英文卷般。中文是我們母語,而這語言有著三千年的文化背景特色,蘊含中華民族獨特的「格」,怎可以將別國語言的考法硬生生套入。

就以中作為例,洋洋千多字,反映的不只是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講求內容的「識見」;始終我們中國的考試制度由薦舉到科舉,都是靠文章中的見地,來自品評一個人的能力,作文在甄選人才(特別是古代的仕途)方面,社會功能至為重要。於是,傳承下來,今天的中作卷該仍有此「玩味」。

英作,始終不是我們母語,所考的重心是表達能力,有見地當然好,但這不是核心。

同一條題目中英作要求著實不同,譬如英作要寫「choose to live a peaceful life」,你頂多也是談談壓力和輕生意念就可應付考題了;但中作「談平凡生活」,那你不提到這是一種生活大智慧,是明哲保身的生存手段,就極難取得高分。

正因如此,我那個年代中文課很有趣,老師授課時談天說地,引用古今中外軼事,如數家珍,生花妙語,有時又插科打諢,常令當時做學生的我,忍俊不禁。我年青時很幸運,遇上很多優秀的中文科老師,令我覺得上他們的課是一種享受,既開拓見識,又提升了語文的學養。

慶幸當下考局也看到過去十年DSE 中文考卷,發展下來,著實過於形式主義,未能考核學生的「才情」;今年改制了,有點「復古」味,頗接近我年青時代的考法。

讓我今年教中文,份外有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