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知己

2023 年 4 月 4 日 | DSE Chinese

謂知己,泛指一些相知相交的朋友,他們對我們的行事喜好有深入的了解,且常懷著善意,由此,我們亦信任他們,願意跟他們分享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換言之,某人對我們的了解深入和善意的持久,與及我們的接納程度,這三者分別構成「知己」必須考慮的因素,缺一不可。常言「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我們就明白到,要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並不是一件易事。

能成為我們的知己,對方必定對我們有深入的認識,而要達到這要求,雙方需要經歷一段頗長時間的相處,甚至乎是識於微時。很多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最好的朋友,又甚至乎是知交,往往也是從小學便開始認識的,中學也有這個可能,但當我們進大學後,雖然仍可結交很多朋友,但交心的就寥寥可數,鳯毛麟角了。這說明,一段知心的友誼,是需要長期打磨的,甚至需要半輩子的時間。我們中國歷史就有一段「管鮑之交」的典故,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鮑叔牙可真是管仲的莫逆之交,他倆也是早早相識的。他們曾一起做生意,鮑叔牙甘於讓利,原因是了解到管仲的貧窮家境;管仲亦曾替鮑叔牙辦事,結果使後者處境更難過,但鮑叔牙沒有怨言,認為只是管仲時運不好;後來管仲多次為官均被國君辭去,鮑氏認為只是他時機未到,如斯為對方著想,若不是多年的了解,實難做到;最能彰顯他對管仲能力的欣賞與信任,當然是他推卻宰相之職,向齊桓公姜小白推薦這位好友,有此「知己」,即使管仲自己也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由此可見,長期的深入認識,是作為知己必須具備的。

當然,能深入了解我們的人,未必一定是知己;相反地,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我們懷惡意的人,為了要成功對付我們,也有很大的誘因了解我們。正因如此,知己除了要明白我們外,還要始終如一的善待我們,不會包藏禍心。戰國時孫臏與龐涓這一對好友,正正是「管鮑之交」的反例,他們一起拜師鬼谷子學習兵法,是故龐涓很了解孫臏的性格與能力,亦深知自己兵法不如孫氏。學藝完成後,龐涓到了魏國被拜為大將軍,後來因墨家鉅子的推舉,孫臏也到了魏國,他不知就裏,還以為是同窗好友龐涓所引薦,好生感激;然而龐涓內心卻是非常嫉妒孫臏的,雖仍惺惺作態表面示好,但卻暗地裏設局加以誣害,一對好友最終反目成仇,這又怎能說他們是「知己」呢!楚漢相爭時,慧眼識人的蕭何看出韓信的非凡後便將他舉薦給劉邦,卻仍得不到重用,在經歷蕭何月下追韓信後,韓信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劉邦的大將軍,蕭何可真是韓信的伯樂,這方面就有點像鮑叔牙欣賞管仲的才能。可是,後來蕭何竟助呂后將韓信騙進了長樂宮並將其誅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難道我們可視蕭何為韓信的「知己」嗎!由此可見,長久的善待是作為知己的第二個必要條件。

要成為知己,第三個必要條件是「投緣」,俗語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縱使別人對你有一定的了解,亦懷著不變的善意,但大家志趣不相投,亦難成知己。就以香港樂壇而言,七零年代的溫拿樂隊可算是一個奇葩,這麼多年,其隊員之間的感情始終如一,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還一起開演唱會拍電影,是相互的知己了;我認為他們除了是多年的相知友好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音樂有共同喜好,在趣味相投下,益發容易接納對方,日久就成為交心好友。

以上三個條件拼湊一起,才足以構成「知己」的出現。當中,我們可領略要得一知己,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需要雙方的偶合:除了對方的真誠付出外,更要我們的接納,而這接納多少又與志趣相投有關。簡言之,知己的出現,講求緣份,緃使我們如何的努力經營,也未必可以得到。是故,知己實難求。